福是種來的 不是求來的 -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六集

附錄一:教育子女,有請古人

中國時報 八十二年五月五日

第三十四版 家庭版 記者 彤管

現在兒童隨著錄音帶音樂,又唱又跳唸著「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‥ ‥」的晝面,大家並不陌生,但是看到一群小朋友搖頭晃腦吟唱、背誦四書、五經,卻讓人懷疑是不是時光倒流,回到私塾盛行的古代。

沒錯,近年來,一些有心推廣中華文化的學者,在台北區默默開設的「兒童國學基礎班」、「兒童讀經班」,老祖先的珍貴遺產,又開始出現在我們的孩子口中。

有十五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,今年開始投入推展兒童誦讀中國經典書籍行列,來自家長的反應熱烈,顯示出在功利取向的今日社會裡,父母急切的想讓孩子重新接觸中華文化,希望從閱讀古文經典開始,培養出正確價值觀和人文情懷的敦厚儒雅。

策劃兒童誦讀中國經典課程的,是國學大師牟宗三嫡傳弟子,前鵝湖雜誌社長、台中師範學院教授王財貴。由於很多人認為中國經典深奧難懂,孩子不可能有興趣,因此王財貴教授先以研究心得教導自己孩子,成效十分良好後,於中華文化基金會和華山講堂等地主辦「兒童國學基礎班」,進行一年的實驗教學。這一年教學中,證明孩子不但能接受經典琅琅上口,而且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學生,興味盎然,自願繼續上課。

選擇以唐詩、四書、五經、古文觀止、老莊等經典,為誦讀教本的王教授表示,讓孩子背誦古上經典看來十分「八股」,而且也和現代講究理解、遊戲教學的教育方式相違背。但是經過實驗,兒童不但不排斥,而且記憶能力遠超過大人的想像。

根據醫學發現,小孩在十三、四歲理解力才開始發展,在此之前則是記憶力進度十分快速。因此,王財貴主張善於用此時期的記憶力,純粹用背經典的方式,讓兒童進入中國文化的核心,以「背」字訣將經典的義理慢慢深入心底。隨著生命體驗的與日俱增,孩子會漸漸懂得其中道理。若強記老師詮釋的內容,一來他不見得聽得懂,二來他這輩子恐怕也只記得老師說的唯一的「標準答案」,無法從中汲取生命智慧。

兒童讀經是由誦讀、識字開始,漸次要求學生熟背,老師再視情況做適度講解。這種教學方式是潛移默化的,只要持續半年以上,孩子對中國文字的敏感度及鑑賞能力會提升到許多,記憶背誦能力也強於一般學生,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鼓勵,一定可以看到良好成效。
在充滿功利、暴戾氣息的今日台灣,兒童誦讀中國經典,或許正是為社會注入中華文化氣氛的開端。